文/廖雅琴;图/台北市政府文化局提供
下班後,和好友相约看一场舞台剧;周末空閑时,带爸妈欣赏当代中国戏曲;「太阳剧团」世界巡回表演来台,再也不想错过……民国105年起,位於捷运剑潭站、新颖耀眼的「台北艺术中心」将上演各型态的艺文活动,满足民众不同的艺文爱好及脾胃,这座具国际专业水平的剧院,不但汇集了台北的艺文能量,更是台北的闪亮新地标。
台北艺术中心是台北市政府首宗采用国际竞图招标模式,征求国内外优秀建筑队伍担任规划设计及监造之技术服务,共斥资38亿元,经过两阶段的评选,最后由设计西雅图公共图书馆、北京中央电视台的建筑师库哈斯(Rem Koolhaas)所领军的大都会建筑事务所(OMA)胜出,并由台湾知名的建筑师姚仁喜领军的大元联合建筑师事务所为执行队伍。
库哈斯获得评审认同的主因是其设计与台湾社会结合,三个外型迥异、内部却能打通的剧院,看似独立却能完美搭配,将台湾文化的动态及多元文化融合,跃然呈现。
弹性剧场空间 表演不设限
台北艺术中心由大剧院、镜框式中剧场及多形式中剧场三个剧场组成,并嵌入一个中央方形量体。其中,大剧院可容纳1,500人,采不对称设计并规划无障碍走道;镜框式中剧场适合舞台剧、传统戏曲、偶戏等演出类型;而方形的多形式中剧场可视不同用途转换成单面到四面或是舞台环绕观众的剧场,容纳最具实验性质的表演空间。三个剧场可分别独立自主运作,但在需要时,多形式中剧场可以和大剧院结合,形成一个超级大剧场,变成罕见的长条形舞台,把观众容纳量扩大到2,300人,适合象是1958年齐玛曼的歌剧《士兵》这部需要百米舞台来演绎的钜作,而无论传统作品或是新锐创作,更可因为超级大剧场而突破空间的限制。因为可弹性使用剧场空间,台北艺术中心更有「剧场魔术方块」之称。
除了剧场建筑本身令人赞叹,台北艺术中心本身也将成为文化观光的必访景点之一。即使不看艺文表演,台北艺术中心内规划有公共参观动线,欢迎一般游客进入剧场参访。长约260公尺的公共参观动线是一条贯穿剧场设备空间及制作空间的信道,提供访客一窥足以媲美台上表演的后台风光。公共参观动线让观众能够充分亲身体验剧场表演制作的氛围。
台北市市长郝龙斌表示,未来台北艺术中心将成为台北的新地标,将与邻近的科学馆、天文馆、圆山、故宫链接成一个文化轴线,不只吸引世界一流的表演团体来台演出,也提供国内表演艺术工作者一处固定创作表演与国际观光客交流分享的绝佳空间。
台北艺术中心目前已经进入细部设计阶段,预计民国104年完工,105年开始对外营运,台北市政府文化局期许台北艺术中心能在提升市民文化生活品质、促使台北成为华人文化首都、发展文化观光产业,以及促使表演艺术产业发展等方面,扮演起重要角色。
软硬兼施 提升艺术质量
至于盖了一个台北艺术中心就代表表演艺术更上层楼了吗?文化局局长刘维公坦言,「我们还需要再努力」,想要强化台北艺术能量,先有硬件空间还是先有软件象是节目或人才等,都是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两者并非因果关系,重要的是两者之间能够随时间产生化学效应。
刘维公认为,虽然民国105年才正式营运,但他不希望台北艺术中心届时只是一个出借表演场地的地方,他更期许台北艺术中心能够在提升表演艺术的质量方面,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因此在建筑本身仍在动工的此时,他已经在努力催生管理队伍,负责研发、构思、策展及人才培育等软件建设,未来除了是场地管理单位外,也能够自制表演艺术节目。更重要的是,要朝增加演出类型的方向努力,刘维公说,目前台北不缺乏精致性艺文节目,但商业性的艺文节目不足,这是台北与纽约、伦敦等国际城市不同的地方。
求学时期参加过话剧社的刘维公说,他乐於接触各种类型的艺术表演,因为工作关系,时常有艺文展演活动的邀请,只要有空,他都会前往观赏,他也期许台北市民的艺术及美学监赏能力能够越来越提升,留学德国的他指出,德国的出租车司机也在听古典音乐,这是艺术普及化的社会发展成果,而目前台北的情况则是多与高社经地位层级密切相关,因此仍有努力推广的空间。
正如同刘维公的期许,相信有一天,透过台北艺术中心,能够达到艺术无阶级、唾手可得皆艺术的境界,台北能够出现更多如表演工作坊、云门舞集和明华园等世界一流的表演团体,让全世界看见台北,感受台北丰沛的文化艺术能量。(来源:台北画刊)